“應”字的基本信息
yīng yìng
ㄧㄥ ㄧㄥˋ
心,部外笔画 13,总笔画 17
41332324111214544
61C9 YWWN IGP TGNW 00231
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yīng ㄧㄥˉ
- 〈副〉
- 當、該。《詩經•周頌•賚》:“文王既勤止,我應受之。”《南史•卷三十六•江夷傳》:“人所應有盡有,所應無盡無者,其江智深乎?”
- 或是、想來是,表示推測的意思。南朝陳•徐陵《走筆戲書應令詩》:“秋來應瘦盡,偏自著腰身。”唐•杜甫《贈花卿詩》:“此曲祇應天上有,人間能得幾回聞?”
方言集汇
- 粤语:jing1jing3
- 客家话:[梅县腔]en5jin1[海陆丰腔]rin5en5rin1rin3[陆丰腔]jin5[客英字典]jin1jin5[宝安腔]jin5[客语拼音字汇]yin1yin4[沙头角腔]jin1jin5[东莞腔]jin1jin5[台湾四县腔]jin5en5jin1jin3[梅县腔]jin5
- 潮州话:êng1(eng)êng3(èng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- 《卯集上》《心字部》 ·應 ·康熙筆画:17 ·部外筆画:13
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陵切,音膺。《說文》當也。从心聲。《徐曰》,鷹字也。本作,今作應。 又料度辭也。《唐詩》應須,祇應,皆是也。 又《周語》其叔父實應且憎。《註》猶受也。 又國名。《括地志》故應城,因應山爲名,在汝州葉縣。 又姓。出南頓,本周武王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邗晉應韓,武之穆也。漢有應曜,與四皓偕隱,曜獨不出,八代孫應劭,集解漢書。 又通作膺。《書·武成》誕膺天命。《註》當也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證切,音譍。《集韻》答也。《廣韻》物相應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 又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笙師應樂註》應長六尺五寸,象柷,有椎連底,左右相擊,以應柷也。《樂書》應樂,猶鷹之應物,其獲也小,故小鼓小舂謂之應,所以應大也。小鼙曰應鼓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師》擊應鼓。《註》鼙也。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。《詩·大雅》廼立應門。《註》正門也。 又州名。鴈門地,唐置應州。 又叶於容切,音雍。《易·蒙卦》童蒙求我,志應也。初筮告,以剛中也。《陸賈新語》事以類相從,聲以音相應。◎按應字,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。《正字通》止作去聲,誤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- 《卷十》《心部》 ·應
- 當也。从心聲。於陵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當也。當、田相值也。引伸爲凡相對之偁。凡言語應對之字卽用此。大徐言部增譍字。非也。諾下、讎下、唉下、對下譍字皆當改正。从心。聲。於陵切。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