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于”字的基本信息
yú
ㄩˊ
二,部外笔画 1,总笔画 3
112
4E8E GFK MD ADVV 10400
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yú ㄩˊ
- 介词(a.在,如“生~北京”;b.到,如“荣誉归~老师”;c.对,如“勤~学习”;d.向,如“出~自愿”;e.给,如“问道~盲”;f.自,从,如“取之~民”;g.表比较,如“重~泰山”;h.表被动,如“限~水平”)。
- 后缀(a.在形容词后,如“疏~防范”;b.在动词后,如“属~未来)。
- 姓。
英汉互译
for|of|to|when|at
方言集汇
- 粤语:jyu1jyu4
-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ri1wu1[台湾四县腔]ji1wu1[梅县腔]j1[宝安腔]ji1[客英字典]ji1[东莞腔]ji1[客语拼音字汇]yi1[陆丰腔]ji3ji1
- 潮州话:i1[澄海]e1(ur)[潮阳]u1
详细解释
详细字义
- 于 yú
〈动〉
-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本义:超过)
- 往;去 [go]
- 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——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。毛传:“于,往也。”
-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,逋播臣。——《书·大诰》
- 取 [take]
- 昼尔于茅,宵尔索陶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- 如;好像 [look]
- 《易》曰: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”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,断可识矣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
- 又如:于何(如何)
词性变化
- 于
於 yú〈介〉
- 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“在”、“到”或“在…方面(上、中)” [in, at, etc.]
- 捐金于野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- 又
- 成于机杼。
- 射于家圃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- 又
- 葫芦置于地。
- 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- 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- 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(于:介词,到。)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- 又如: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;于以(在何处);于兹(在此);于时(在此)
- 引进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、“对”、“对于” [for, etc.]
- 告之于帝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- 何有于我。——《论语》
- 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师说》
- 言于李愬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- 语于富者。——清· 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- 又如: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
- 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所从,意义相当于“从”或“自”、“由” [from]。如:青出于蓝而胜于蓝;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
- 在被动句中,引进动作、行为的主动者,相当于“被” [by]
- 不拘于时。——唐· 韩愈《师说》
- 苦于多疾。——宋· 苏轼《教战守》
- 伤于缚者。——清· 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- 择于自然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- 又如:我限于水平,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
- 引进比较对象,意思相当于“比” [than]
- 甚于妇人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-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- 同于真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- 又
- 同于幻。
- 近于自然。——蔡元培《图画》
- 又如: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
- 表示把动作、行为加给对方,相当于“给” [to, etc.]。如:荣誉归于教练
- 表示相对的位置 [in]。如:垂直于肋板的脊柱
- 姓
- 于 yú
- 词缀。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,不必译出
- 以至于寸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- 越于诸侯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- 又
- 以免于难。
- 可以免于难。
- “於”
- 另见 yū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- 《子集上》《二字部》 ·于 ·康熙筆画:3 ·部外筆画:1
- 《唐韻》羽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雲俱切,音迂。《爾雅·釋詁》于,曰也。 又往也。《書·大誥》民獻有十夫,予翼以于。《詩·小雅》王于出征。 又《儀禮·士冠禮》宜之于假。《註》于,猶爲也。宜之見爲大矣。又《聘禮》賄在聘于賄。《註》于讀曰爲。言當視賓之禮,而爲之財也。又《司馬相如·長門賦敘》因于解悲愁之辭。 又未定之辭。《公羊傳·僖二十八年》歸于者何。歸于者,罪未定也。 又行貌。《韓愈·上宰相書》于于焉而來矣。 又于于,自足貌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其臥徐徐,其覺于于。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鳧氏爲鐘,兩欒謂之銑,銑閒謂之于。 又《前漢·元后傳》衣絳緣諸于。《註》大掖衣也。 又《唐書·元德秀傳》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,以聲樂集,德秀惟樂工十人,聮袂歌于蔿于。 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茜,蔓于。《註》生水中。一名軒于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菴閭軒于。 又木名。《爾雅·釋木》棧木,于木。《註》僵木也。江東呼木觡。 又淳于,縣名。今密州安丘縣,古淳于國。 又姓。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,以國爲氏,後因去邑爲于。又淳于,宣于,鮮于,多于,于,皆複姓。又三氏姓。勿忸于,阿伏于,見《魏書·官氏志》。 又助語辭。《詩·召南》于沼于沚。《朱傳》于,於也。《周易》《毛詩》於皆作于。于於古通用。 又《集韻》邕俱切,音紆。廣大貌。《禮·檀弓》邾婁考公之喪,徐君使容居來弔含。有司曰:諸侯之來辱敝邑者,易則易,于則于,易于雜者,未之有也。又《文王世子》仲尼曰: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聞之曰:爲人臣者,殺其身有益於君,則爲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與迂通。 又《正韻》休居切,與吁通。歎辭。《詩·周南》于嗟麟兮。*考證:〔《禮·聘禮》賄在聘于賄〕 謹按本書之例禮記謂之禮,此出儀禮不當稱禮,謹省上禮字。〔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鳧氏爲鐘,兩欒謂之銑,兩銑謂之于。〕 謹照原文兩銑改銑閒。〔《爾雅·釋木》棧木,于木。《註》僵木也。江東呼木船。〕 謹照原注木船改木觡。 〔《文王世子》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仲尼聞之曰,爲人臣者,殺其身有益于君,則爲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與迂通。〕 謹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,此誤於聞之上增仲尼二字,謹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,聞之上省仲尼二字。法于益于兩于字照原文改於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