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揖”字的基本信息
yī
ㄧ
扌,部外笔画 9,总笔画 12
121251122111
63D6 RKBG QRSJ DJCE 56041
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yī ㄧˉ
- 古代的拱手礼:作(zuō)~。~让(宾主相见的礼节)。~客。~别。
英汉互译
bow with hands clasped
方言集汇
- 粤语:jap1
- 客家话:[梅县腔]jip7[台湾四县腔]jip7[客英字典]jip7[宝安腔]jip7[东莞腔]cap7[陆丰腔]jip8[客语拼音字汇]yib5[海陆丰腔]rip7[沙头角腔]cip8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- 《卯集中》《手字部》 ·揖 ·康熙筆画:13 ·部外筆画:9
- 《唐韻》伊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一入切,音挹。《說文》手著胷曰揖。《六書故》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賓厭介註》推手曰揖,引手曰厭。《詩詁》上手當曰厭,謂手厭於胷,引手當曰揖,下手曰拜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儀》土揖庶姓。時揖異姓。天揖同姓。《註》土揖,推手小下之也。時揖,平推手也。天揖,推手小舉之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酈生不拜長揖。《註》長揖者,手自上而極下。 又《說文》攘也。◎按攘同讓。增韻,遜也。前漢王莽傳,揖大福之恩。註:揖謂讓而不當也。 又進也。《禮·玉藻》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。《註》揖之謂小俯也。揚之謂小仰也。 又三揖,卿大夫士也。《左傳·哀二年》三揖在下。 又《集韻》乙及切,音邑。與挹同。《王禹偁·竹樓記》遠吞山光,平揖江瀨。 又側立切,音戢。聚也。《詩·周南》螽斯羽揖揖兮。 又《集韻》卽入切《正韻》賫入切,音湒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籍入切,音集。義同。又成也。 又與輯通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普天之下,摶心揖志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揖五瑞。《註》合也。 又乙冀切,音懿。與撎同本作揖。*考證:〔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普天之下,博心揖志。〕 謹照原文 博心改摶心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- 《卷十二》《手部》 ·揖
- 攘也。从手咠聲。一曰手箸胷曰揖。伊入切